艾灸时出汗反应我们的身体情况
1、清汗
艾灸时出的汗液比较清, 如水状,不粘手。通常说明身体内的气血比较虚弱。这时我们应重点灸补气养血的穴位,补充气血,培元固本。
建议穴位:足三里、大椎、气海、关元、血海。
2、凉汗
艾灸时出汗后身体发冷,通常说明体内寒气较重。这时我们应重点灸驱寒化瘀的穴位。
建议穴位:肾俞、命门、神阙。

3、黏汗、黄汗
艾灸时出汗干了以后,全身摸着黏黏糊糊,甚至汗液发黄的,通常说明体内的湿热较重。这时我们应先重点灸祛湿、除热的穴位;待湿热清除后,再施灸补气养血的穴位。
或者可以搭配艾叶煮水泡脚、泡澡(10-15分钟),帮助我们快速排除体内湿气。
建议穴位:
先灸 中脘、丰隆、脾俞 祛除湿气,
再灸 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 补充气血。

4、酸汗
艾灸时如果出汗带酸味,或者平时动一下、走一下都出酸汗的,那就提示我们的脾胃和肝都有一定的问题了。
有条件的,可以先到专业理疗店疏通脾经、肝经;随后再以脾胃和肝胆对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调理。
艾灸除了通过排汗排出体内的寒湿瘀阻,还会通过放屁、打嗝,腹泻,小便黄等其他形式将体内病邪排出。
所以艾灸前后可以多喝温开水,有助于病邪的及时排出。艾灸后切忌吹凉风、喝凉水,以免艾灸效果大减。